用户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

  • QQ空间
  • 回复
  • 收藏

移远就近,由近知远:中国诗画表现的空间意识(二)上

本帖最后由 一858205 于 2020-6-30 14:06 编辑

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

作者:宗白华





这种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(不是科学的算学的建筑性的)。它不是用几何、三角测算来的,而是由音乐舞蹈体验来的。中国古代的所谓“乐”是包括着舞的



所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。宋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》上说:


与吴道子同时的大书家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书法大进。宋朝书家雷简夫因听着嘉陵江的涛声而引起写字的灵感。雷简夫说:“余偶昼卧,闻江涨瀑声。想波涛翻翻,迅駃掀搕,高下蹙逐奔去之状,无物可寄其情,遽起作书,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!”
节奏化了的自然,可以由中国书法艺术表达出来就同音乐舞蹈一样。而中国画家所画的自然也就是这音乐境界。他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“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”。不是由几何、三角所构成的西洋的透视学的空间,而是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。董其昌说:“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,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,此画之诀也。”
有势有情的自然是有声的自然。中国古代哲人曾以音乐的十二律配合一年十二月节季的循环。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篇说:“万物所出,造于太一,化于阴阳。萌芽始震,凝寒以形。形体有处,莫不有声。声出于和,和出于适。和适,先王定乐,由此而生。”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云:

唐诗人沈佺期的《范山人画山水歌》云(见佩文斋书画谱):“山峥嵘,水泓澄。漫漫汗汗一笔耕。一草一木栖神明。忽如空中有物,物中有声。复如远道望乡客,梦绕山川身不行!”

这是赞美范山人所画的山水好像空中的乐奏,表现一个音乐化的空间境界。宋代大批评家严羽在他的《沧浪诗话》里说唐诗人的诗中境界:“如空中之音,相中之色,水中之月,镜中之像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西人约柏特(Joubert)也说:“佳诗如物之有香,空之有音,纯乎气息。”又说:“诗中妙境,每字能如弦上之音,空外余波,袅袅不绝。”(据钱钟书译)
这种诗境界,中国画家则表之于山水画中。苏东坡论唐代大画家兼诗人王维说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。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

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(传世的有两三幅)。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画境,却发现他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一致!
《辋川图》
王原祁(1642-1715年)1711年 卷(局部)纸本设色 35.6厘米*545.5厘米  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。画家以想象力重建了辋川庄。辋川庄的主人王维(699-759年)曾用20首诗描述庄园各处景致。画家以1617年的石刻本的构图为本,参考王维的诗,完成此长卷。在题跋中,他推崇王维是画史中第一位能达“气韵生动”境界者,且其山水画透露出自然的理序。

在西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,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,合乎透视法。而此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,不向下而向上,不向远而向近。和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。而中国山水画家却取此同样的看法写之于画面,使西人诧中国画家不识透视法。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,如:
水国舟中市,山桥树杪行。(王维)
窗影摇群动,墙阴载一峰。(岑参)
秋景墙头数点山。(刘禹锡)
窗前远岫悬生碧,帘外残霞挂熟红。(罗虬)


树杪玉堂悬。
(杜审言)

江上晴楼翠霭开,
满帘春水满窗山。
(李群玉)

碧松梢外挂青天。
(杜牧)


玉堂坚重而悬之于树杪,这是画境的平面化。青天悠远而挂之于松梢,这已经不止于世界的平面化,而是移远就近了。这不是西洋精神的追求无穷,而是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!孟子曰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宋代哲学家邵雍于所居作便坐,曰安乐窝,两旁开窗曰日月牖。正如杜甫诗云:


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,扶持我,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,像浮土德那样野心勃勃,彷徨不安。


《南村别墅图》

杜琼 册 33.8*51厘米(每开) 上海博物馆藏 第三开 来青轩。表现主人极目远眺的场景。图中江面颇为开阔,正像“来青轩”三字提示的那样,有王维“日落江湖白,潮来天地青”的磅礴气势。



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x
发表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3 个回复

倒序浏览
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
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
你所浪费的今天,是许多人奢望的明天;你所厌恶的现在,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。人生最可悲的事情,莫过于胸怀大志,却又虚渡光阴。
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
1687580开奖app
3D稳赚app
SG飞艇直播app
耗材,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。由于大量人工、材料消耗在碉堡上,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。在20世纪90年代,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。如今,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。照理说,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,理应大量拆除,但十几年过去,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。
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